-
从工业化到现代化,为什么当今世界的新动能非中国莫属?
中国在某一方面在世界上做得是相当独特,相当不容易的,但由于已经融入到现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基础当中,以至于没有被彰显。有一个对于所有现代化过程开展很重要的基础——工程图,但实际能够做到让这么多的人看得懂的工程图,是很不简单的事情。[全文]
-
“工业党”会怎么看波音停飞?
为什么波音选择了一种“应付”式的方案?因为系统工程“一处变,则处处变”的特点,导致波音没有足够资源——尤其是资金来实现最佳解决方案。当今,企业往往生存于“时时事事依赖融资”的环境中,“项目投资来自企业自有资金积累”观念早已过时。[全文]
-
不要只看到经济增速放缓,更要看到背后的结构优化
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,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带来结构优化升级。应该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放在前进和变化过程中去看,才能看清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状况、周期趋势,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。[全文]
-
我国经济除了看增速,还得看“增量”
下行压力是近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种宏观表现,这种表现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,但要看到,我国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,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带来结构优化升级。[全文]
-
进博会举办在即,先纠偏中国进口的九大旧论
在舆论场域,国内外对中国进口的看法一向多元而复杂,其中也包括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、早已过时的标签甚至别有意味的指谪。有些流传甚广的说法,确有必要拿出来辨析,也有的则应为其正名。[全文]
-
美国为什么焦躁?看这张图就明白了
近几十年来,美国经济中的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信息技术与全球化趋势,典型案例即手机品牌的海外销售,而该手机品牌刚刚成了首个“市值万亿美元”企业。这样的新经济,对“老美国”来说,是“与我无关”的,因为是“新美国”们创建的企业,并且总部在美国沿海,生产、销售则大多在美国以外的市场。[全文]
-
战略机遇期还将长期存在,中国要抓住
如何概括描绘我国发展动能转换的大势呢?或许可以借用物理学中的“跃迁”一词。我国发展方式五年来的变化,正可以用“跃迁”来形容:现在的所处发展轨道“能态”已然跃升到更高,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方向不变但更高级、更顺畅的“高架路”。[全文]
-
西方谈合作“先分利,再发展”,而中国……
政治上全民追求分利、经济上各类中间环节形成多个分利集团相互博弈的社会,必然出现“画大饼”速度赶不上分利欲望膨胀速度的局面。“先分利,再发展”的西方民主必将陷入困境。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愈发彰显出中国的制度优势。[全文]
-
金砖未来十年怎么走?习主席给出了中国方案
中国致力于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、不合理的安排,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。与金砖国家在国际场合共同发声,推动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,成功影响了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。[全文]
-
春节返乡,竟藏有这么多预兆
春节期间,人大重阳研究院设计了一份访谈提纲,涉及2016年百姓生活的变化、群众最关切的热点及对未来的展望等问题。在汇总分析1039份回答后,研究者发现,国人2016年的生活中潜藏众多预兆。也许,多年后的历史著作回顾2016时,会称之为社会生活巨变之年。[全文]
-
若特朗普师从邓小平,他会真伟大
一条主线贯穿特朗普的理念,即“做好美国自己的事情”,而检视其言论,竟发现“师从”邓小平理论之处甚多,堪称“邓小平的学生”。若他真能学会邓小平理论精髓,则其胜选将为中美对话、互信与合作从理论层面开启新的大门。[全文]
-
“最尖锐”的总理记者会透露出什么特大信号?
记者第一个问题就提到中国股市、汇市等难题,总理强调了中国经济要避免“脱实向虚”后,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提出要求“守土有责”,否则“拿你是问”。这话的分量,可真是重啊。甚至可以说,“守土有责”就是“战场用语”,中国金融要面对的就是可能发生的没有硝烟的战争。但中国对此已有充分准备。[全文]
-
除了放开二胎,“十三五”还有哪些亮点?
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,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在“单独二孩”政策基础上,放开全面二孩,这是针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做出的战略性调整。作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总目标的第一个“一百年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导思想,《公报》还有哪些全新亮点呢?[全文]
-
集齐这六点,就能召唤"全面小康"?
什么是“全面小康”?如何建成“全面小康”?2012年的十八大,已在十六大、十七大确立的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”目标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的总蓝图。十八届五中全会将要制定的“十三五”规划,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。[全文]
-
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“十三五”
预计到“十三五”末,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进出口贸易和资金双向流动规模在全球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上升。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将与“开放”紧密相连,全球资源都会被“请进来”到中国参与配置,而中国也将“走出去”参与全球资源配置。[全文]
-
德国要脱欧入亚?
海权国家地缘政治学的中心议题,就是割断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合作路线。幡然醒悟的德国意识到,美英“跨大西洋体系”是越陷越深的大泥潭。默克尔此次访华,就是对发展陆权而非海权的宣示。[全文]